中文 | 英文
  • 本院信箱
    如果您对我们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给主任写邮件: bjsci@163.com
  • “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18-12-18

    2018年11月24日,由北京市社科联资助、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办的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专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63名会员代表以及人大国际关系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会议。到会专家学者围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与前景”、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题展开了学术研讨。研讨会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郭春生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项佐涛副教授和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彭萍萍编审主持。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大学的黄宗良教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有四个重要认识。第一,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开端;第二,中国改革开放是从思想、政治组织上开始的;第三,改革开放是广大民众在党的领导下求生存、求发展、求复兴的伟大革命;第四,中国改革开放形成了三个重要历史性成果。来自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的孟鑫教授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谈了几点体会。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建华教授围绕中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得来、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蕴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意义世界意义作了详细阐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蒲国良教授围绕“改革开放与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谈了自己的感受。他指出,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既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景治教授认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第三,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第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真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彭萍萍编审认为,《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是引领社会主义的灯塔,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源泉。《共产党宣言》所体现的唯物史观、无产阶级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将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潘西华副研究员批判性视角对《共产党宣言》文本主体、客体、途径、目的和意义五个方面进行了再思考。

      关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北京大学张光明教授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个思想家,其治学以满足政治需要为目的;马克思的理论完整自洽,后人不能对其学说作碎片化理解;关于马克思的研究,应当立足于实践和经验,而不应进行主观构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潘金娥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对越南早期革命的影响”为题回溯了越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条件,指出胡志明为越南革命找到了成功法宝——马列主义,进而培养了越南革命的武装力量——越南共产党。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将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指导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与前景”,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林德山教授分析了欧洲左翼政治面对的形势与问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项佐涛副教授以“原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状况”为题,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邓超副研究员以“全球史和国际共运史”为题发言。他认为,全球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际共运史研究存在缺陷,但也会产生两种弊端一方面在克服“欧洲中心论”的同时会有其他地区中心论的产生;另一方面全球史在某一方面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解存在分歧。

      论坛气氛热烈,交流充足,研讨深入。



    (来源:北京社科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