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英文
  • 本院信箱
    如果您对我们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给主任写邮件: bjsci@163.com
  •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编制情况的说明 (2016年11月22日) 市委社会工委 市社会办

    发布时间:2018-02-24

    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编制情况作简要说明。

    一、编制过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整体工作安排,此《规划》由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牵头负责,编制近两年时间。期间,市委副书记苟仲文、市政府副市长王宁分别多次听取过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先后征求了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区、各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和部分街道、社区、非公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市政府法制办、市发展改革委分别作了合法性审查、衔接性审查。经6月14日第11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7月6日第220次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1月11日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京办发〔2016〕43号)联合印发。

    二、总体思路

    社会治理规划编制没有现成模式可参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个新探索。此《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是努力做到“三个充分体现”:第一,充分体现中央战略部署。充分体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站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高度,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进行整体设计。第二,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总体要求。与2011年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思路相衔接,与去年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相一致,与今年初市人代会通过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内容相配套。第三,充分体现北京社会建设实践创新成果。认真总结近几年全市创新经验,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重要讲话、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市委十一届十次会议新要求,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努力使体系更加完善、措施更具操作性,努力让社会认知、群众感知,努力凝聚共识、共建共享,加快推进首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三、基本框架

    《规划》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两个维度设计基本框架,着力处理好上下左右治理体系的关系和提升四个治理能力。一是进一步构建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街道等基层组织、社区等自治组织“六位一体”的多元治理体系;二是进一步提高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四个能力。

    《规划》就以上述“六个体系”、“四个能力”10个部分为主体结构,加上开头“总论”和结尾“保障”部分,共由12部分构成。

    四、主要内容

    (一)“总论”回顾了过去五年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形势,提出了今后五年总体思路

    主要成效:“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文明、社会关系、社会领域党建“六大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重要讲话中,对北京市“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据《中国社会建设报告》蓝皮书显示,我市社会建设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迈上了新台阶,综合评价指数突破了90分“大关”。目前,是全国唯一连续四年保持90分以上的省份和大城市,远远高出全国74分的平均值。全市各区社会建设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竞相追赶的局面,西城、东城、朝阳、海淀四个区始终走在前列,房山、平谷、通州、密云、延庆增速最快,中间七个区你追我赶。

    基本原则,包括“五个坚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理、公平正义,坚持多元共治、共建共享。

    主要目标,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社会服务更加完善,民生保障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二是社会管理更加科学,城市服务管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是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水平明显提高;四是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诚信建设、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明显提高;五是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水平明显提高;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更加深入,党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明显提高。这“六个更加”是全市“十二五”社会建设目标表述的继承,“六个明显提高”的表述是创新发展。既保持“镜头”不换、目标不变,又有更高标准、更新要求。

    此外,《规划》还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党的建设六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28项主要发展指标(其中社会服务9项、社会管理4项、社会动员4项、社会环境4项、社会关系3项、党的建设4项)。这28项发展指标,也是在“十二五”社会建设规划发展指标基础上的完善,总体保持了连续性,以便于纵向比较。

    (二)重点任务包括十项: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主要是加强依法管理、履行服务责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尤其是要通过明晰和落实政府责任清单、转移职能清单,进一步为社会力量发展和发挥作用让渡空间。第二,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主要是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企业,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第三,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主要是完善“枢纽型”工作体系、推进社会组织登记改革、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组织治理,加快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第四,深化街道改革,实现工作重心下移。主要是推动服务管理重心下沉,理顺街道与政府职能部门关系,健全街道管理委员会机制,加强协管员队伍建设管理,把街道“加强区域党建、开展公共服务、统筹辖区治理、组织综合执法、指导社区建设”职能落到实处。第五,完善社区治理,夯实基层工作基础。主要是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深化社区居民自治,推动城乡社区协调发展,尤其要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全覆盖。第六,动员社会参与,形成共建共享格局。主要是建立健全社会协同参与、共建共享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公众有序参与、促进驻地单位协同。第七,加强系统治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主要是加强统筹协调、深化多元共治、减轻社区负担、推进基层协商。第八,加强依法治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主要是加快社会领域立法,加强法治社会宣传,发挥社会规范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第九,加强综合治理,有效破解难点问题。主要是动员广泛参与治理“大城市病”、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完善网格化体系,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创新虚拟社会治理。第十,加强源头治理,努力构建社会和谐。主要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完善社会舆论监督,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着力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机制。

    同时,为便于理解和增强可读性,《规划》以表格的形式设置了17个专栏。这些表格专栏,既有概念解释,也有量化指标,是《规划》正文内涵与外延的扩展延伸,有助于对《规划》的理解和操作。

    (三)《规划》提出五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加快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尤其是完善“既留得住又流得动”的机制,使优秀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直接调任等方式,有序吸纳到城市服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中来;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四是加强规划实施;五是加强督导检查。

    五、规划实施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时期,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2021年,而“十三五”到2020年,这五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对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分规划、九分实施。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规划的执行力在于落地。规划实施,需要各区、各部门、各“枢纽型”社会组织以及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制订《规划》任务分解折子工程,认真组织抓好实施,并会同市“两办”督查室搞好督查督办。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每年根据《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制订年度工作要点并统筹协调抓好贯彻落实。“十三五”中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检查和科学评估,视情调整个别发展指标和任务分解进度,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圆满完成。

    文件: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

    来源:北京社会建设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