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英文
  • 本院信箱
    如果您对我们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给主任写邮件: bjsci@163.com
  • 长寿时代聚焦老龄健康

    发布时间:2019-12-23

    □史薇 邬沧萍


      1998年10月1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启动“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活动时宣布,人类已经进入长寿时代。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老龄化:1950—2050》,世纪之交全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5岁,发达地区达到75岁。根据这两个数据,把1999年定为国际老年人年是恰当的。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持续延长。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世纪之交的71.4岁提升到77岁,超过安南定义长寿时代时发达地区的75岁,因此可以说我国已进入长寿时代。长寿时代,老年人健康是一个突出短板。补齐老龄健康短板,需要明确提高老龄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还要全面认识和改进健康长寿的决定性因素。


    长寿时代老龄健康是短板


      我国进入长寿时代,但还没有进入健康长寿时代,长寿与健康长寿是两个并不完全等同的概念。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有68.7岁,平均有8年多的时间是“带病生存”。此外,从生命余年即个体进入老年期(60岁)后的预期寿命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的生命余年更短。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援引欧洲健康、老龄化与退休调查以及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的数据指出,在进食、沐浴、穿衣、上下床、上厕所五项基本日常生活活动中,中国65~74岁和7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一项或多项活动受限的百分比分别达到20%和36%,低于印度、加纳、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这三个国家的同龄老年人中均有高达40%以上的老年人需要照护协助),但与瑞士、丹麦、荷兰等老年健康状况最好的发达国家相比则要高出很多(这三个国家65~74岁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受损的百分比均不到10%,75岁及以上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有一项及以上受损的百分比也都在20%以下)。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规模超过4000万,在老年人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高达18.3%。


      老年人还是慢性疾病高发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主要发达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超过60%,而我国仅为40%左右。另有研究指出,我国患有一种或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健康已经成为我国进入长寿时代、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短板。


    提高老龄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


      我国已进入长寿时代,但老年人健康却未能同步跟上,成为一个短板。补上这个短板,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健康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老年人健康长寿是生活质量的集中体现。健康长寿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国家发展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最大程度地延长老年人健康余寿,能够大大减轻医疗卫生经济负担。与其他年龄人口相比,老年人是医疗卫生服务高需求群体。有研究测算,老年群体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国民平均医疗费用的3倍以上。在全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卫生经济负担加重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与发达国家人口寿命延长且健康余寿稳步提高不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还不雄厚,老年人“长寿不健康”,承受的经济压力更大。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尽可能降低老年人患病率、失能率,最大程度地延长老年人独立自主的生活时间,是决定我国能否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


      最后,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是发挥老年人正能量的前提,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健康、参与、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根支柱。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参与的必要条件,而且社会参与反过来也有益于提升健康水平。在现代社会,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老年人能够充分参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活动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老年人健康。同时,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保障老年人“活得更健康、活得更长寿”,有利于消除对人口老龄化的消极悲观思维,摒弃“逢老必病、逢老必衰”的错误观念,把老年人视为长寿时代的社会资源而不是社会负担;有利于调动广大老年群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在家庭、社区、社会等各领域的积极作用。


    全面认识和改进健康长寿的决定性因素


      补齐老龄健康短板,需要全面认识和改进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决定性因素。健康是自然现象,更是社会现象。历史发展证明,人的健康长寿归根结底在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寿命差异,充分表明人生存和生活的全部外在环境是健康长寿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中进行的。内部环境即由血液、组织液等构成的一个可用来进行生命活动的环境。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包括硬环境,比如建筑物、住房、道路交通等生活设施;也包括软环境,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乐的各种物质供给条件),各项涉老法令、方针、政策、制度,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家庭、同事、朋友等)以及一个人一生所经历的生命事件的总和。这些外在环境和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的内在环境的各种器官和生理系统,决定人的健康。在这个过程中,遗传基因和增龄也会影响人的健康,但相对于外在环境和条件,其长期影响要小得多,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发布的关于影响健康诸因素的量化研究成果已证实了这一点。


      因此,要着力改进健康长寿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以及“创建关爱老年人的环境”,来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这需要全方位、全周期、多部门、多方面长期不懈努力,共同推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中国人口学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