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英文
  • 本院信箱
    如果您对我们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给主任写邮件: bjsci@163.com
  • 邬沧萍谈《老年社会的革命》

    发布时间:2018-02-20

    一部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力作

    —— 谈《老龄社会的革命》

    摘要:《老龄社会的革命》是一部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力作。书中指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维和政策,要有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宏观布局,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全书资料翔实,深入浅出。在老龄理论上,本书具有如下亮点:提出适度老龄化的论点在科学上是有讨论价值的;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重提必须考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出年龄平等理念,在理论上是应该充分认识的;把金融产业作为老龄化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在论述养老问题时提出的一些理念有助于人们认识养老问题的本质;在维护健康上,十分重视长期护理问题;强调家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推及敬爱天下老人,有重要的伦理道德价值;在国际视野中研究老龄问题。

    我在知命之年才开始全身心从事人口学的教学和研究。1953年,我翻译法国著名学者索维的《人口通论》,接触到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在花甲之年,我开始研究老龄问题,至今已有30多年了;在这个过程里,读过和涉猎过国内外许多关于老年学的著作、文献和论文。今年初,我有幸阅读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党俊武著的《老龄社会的革命》,这本书的书名就十分吸引我,使我手不释卷,一气读完,反复参阅,发现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研究老龄化的著作,现把我的一得之见,就教于读者。

    一、本书的几个特点

    其一,本书从哲学的高度和人类社会的人口发展史的视角出发,从人口数量、结构、代际关系等的发生、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来谈老龄问题。指出人类社会个体老龄化和人口老龄化都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其中有自然规律,也不能不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因为人类社会、人口的发展结构和代际关系都是在人的参与下进行的。我们只有从人类社会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现象入手,深入到对本质的认识,从复杂纷纭的矛盾关系中,才能找到既符合客观规律性又符合人类发展的目的性的理论指导,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找到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本书很多论述,处处都有理论观点,同有些著作只提供实际材料,缺乏理论分析是有所区别的。

    其二,本书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因此,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上的论述和建议,同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契合,指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维和政策,要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者有比较扎实的哲学功底,从事多年老龄工作后,又取得了经济学的博士学位,又继续从事老龄研究工作多年;本书是作者多年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结果,善于积累和勤于思考,使得本书有很多创新的见解,站得高看得远。

    其三,本书作者充满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出中国应对老龄问题,必须未雨绸缪。作者从人口老龄化三个悖论出发:一是,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就会越来越严峻;第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峻就会出现医疗科技越来越发达,导致人类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又进一步严峻;三是,社会越来越发达,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老年期就会越来越长,老龄化就更严峻。另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论述到,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现代化生活方式让人们倾向于个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很多人不愿意承担生育和抚养孩子的责任,这也加剧了老龄化的严峻性。本书这几个悖论,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因为人的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抗衰老和逆转衰老只是一种可能性,延长、推迟和缓解衰老已在个别人身上出现了,但远不能解决人类必然会衰老的规律。本书提出这几个悖论,也不是杞人忧天,如果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不得力,这种悖论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不幸而言中,后果是严重的。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高瞻远瞩,防患于未然,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其四,本书依据的数据资料翔实,情况真实,用散文式来论述老龄问题,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有很好的可读性。纵观国内外的社会老年学的文献和书籍,大多数利用数据和图表说明各种客观情况,行文大多是图表和数据的解释,其间充满许多专业词汇,指标的定义和范畴,计算方法等等都容易使读者感到陌生和枯燥,许多实际数据的分析,往往缺乏理论的概括。本书所用的老龄数据是丰富的,由于作者身处国家老龄工作和老龄科学研究机构,拥有许多国内外的翔实资料。近几年来,又掌握几百人参加的《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和《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材料,老龄科研中心又掌握我国时间最长的跟踪调查研究,可以说素材非常丰富和充实。此外,作者在国家老龄机构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国内外的官方和民间各种有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容易取得丰富研究资源。这些使得本书除了数据以外,有很多生动的实例,这是一般研究人员难以做到的。

    二、本书在老龄理论上的几个亮点

    本文所指的几个老龄理论上的亮点,有些是指创新的思维,如,谈到金融链条在养老问题上的重要性,我认为有创新的意义,还没有被很多人注意到。本书谈到,老龄金融的链条跨时空的构建是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一代与年轻一代共建社会发展和进步时不可或缺的桥梁。亮点有些是指对老龄问题在理论上要走出认识误区的问题,如,有不少人认为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年轻一代养活年老一代,健康的人掏钱为有病人治病买单,本书指出这种观点完全不了解社会保险的共济的社会安全网性质;有些亮点是指一直长期讨论,得不到一致结论的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例如,关于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是哲学上长期讨论的,而没有统一答案,如,寿命延长和健康长寿是不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呢?有些亮点是指在理论上一直在探索,但长期没有科学结论,如,世界人口和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不能够过多,年龄结构也不能够过老的数量界限是多少,怎么样算是适度,怎么样是重度老龄化的界定,这就需要生活实践和科学研究,与时俱进才能够确定,这些亮点的提出是老龄化社会必须思考和面对的。

    全书40万字,涉及的老龄理论观点是很多的,很多是有科学价值的。有些亮点,对老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是有价值的。本文先提出以下几点,就教于读者和作者。我虽然从事老年学研究多年,但起步过晚,年事已高,已过耄耋之年,观念跟不上时代,但我仍然愿意以一孔之见,不揣冒昧,把我所看到的一些亮点提出来,作为抛砖引玉。

    (一)在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上,本书的立论是正确的。

    提出适度老龄化的论点在科学上是有讨论价值的本书明确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直接决定性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但决定性因素则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本书认为人口不能够过多也不能够过老,认为中国推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是明智的选择,否则,中国就没有今天这样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本书也十分关心少子老龄化,对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感到忧心忡忡,提出适度老龄化的概念,并认为,中国到21 世纪中叶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的阶段,即指60 岁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左右,实际上这提出了数量界限问题。过去人们担心人口过多的年代,许多国家都讨论过适度人口问题,但从来没有得出过公认的概念,提出适度老龄化是人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这一点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感到关切。如果把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作为界限,有些国家已经接近或者很快就要超过,但发达国家人口健康状况较好,届时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能够达到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一,占总人口的10% 左右,年龄中位数达到45 岁,但我国达到这个界限,健康预期寿命要比发达国家可能低5-10 岁,界定重度老龄化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课题,但在政策上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本书多次提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在老龄化的情况下,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期越来越长,今天重提人类必须考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来都是哲学上各种流派和各种宗教必然涉及的问题,但是不同意识形态对这个问题有不同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回答是明确的,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达到全人类的幸福。这是人类最终远大目标,还不是今天人类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把追求长寿作为人生的目标;现在人类已经进入长寿时代,过去是人生70古来稀,而今人生80不稀奇了。很多人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定位在健康至上,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只有健康长寿的生活才能够有人生意义,才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但是,现在不少人一方面追求长寿,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首先从事劳动,参加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还必须有人口再生产,就是指生育和抚育下一代,必要时下一代还要承担抚养上一代的责任;但不少人只追求健康长寿,而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如,赡养、生育和抚养等问题。现在社会中有人选择单身贵族和丁克家庭等等,当然婚姻生育和对家庭生活的选择是各种各样的,也是个人有选择的自由,并不违反法律,但从整个社会来看,生育和抚养子女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成员的一种社会责任。

    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年轻时期参加工作是对社会的贡献,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对原来从事的工作告一段落,但是作为社会上的成员,并不因此而不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人始终要参与社会的,也有权利从社会得到各种帮助;进入老年期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到适当的社会责任。对于老年人晚年生活,怎么样奉献社会,体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这一点,人们是有不同的认识的。过去,有人认为把老年人养起来,老年人退休以后就对社会不承担责任了,只分享社会的成果;有一种认识认为人进入老年,应该为社会继续有所贡献,发挥余热。当然,提出老有所为,不仅仅指的是精英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一般“草根”老年人也能够有所作为。其实,任何老年人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都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是每一个老年人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所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双先”工作会议上提出,离退休老干部要为党的事业发挥正能量。这个号召不但适用于老干部,也适用于“草根”和老百姓。因为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有能量的,对社会、社区、家庭等等都能够做出不同的贡献,这能够体现老年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我认为老年人在老年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减少对社会的依赖等也是一种正能量。所有各种正能量都是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和人类的文明进步的。

    (三)本书在许多地方提出年龄平等,这是代际间协调与合作、社会和谐的基础理念。

    在理论上是应该充分认识的年龄平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95年,联合国在丹麦首都召开的社会发展会议上郑重提出的;在国际上的人权宣言中,都谈到了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和不分国家大小,不分财富多少等都一律平等。在世纪之交,国际上提出不分年龄人人平等是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后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不同年龄代际间都是个矛盾统一体。在生产力低的农耕社会,老年人拥有耕作技术的优势和财产的积累。在家庭范围内常常出现封建的家长统治,父代和子代是不平等的,大多数是子代唯命是从,老年人处于绝对优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老年人过去在农耕社会的权威逐渐丧失,甚至荡然无存。在手工业和机器工业时代,老年人的劳动生产率大大落后于年轻一代,年轻人在生产上和生活上占优势,在社会上慢慢出现对老年人年龄歧视的现象,大多数老年人被视为被抚养和救助的对象,老年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当今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口逐步老龄化,人们认识到年龄歧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就制定各种各样的法律、政策和规定等等,要求尊重老年人;因为在当代人类社会分工都是越来越细,人们之间都必须相互依赖,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从前人长时期的劳动积累,通过当代老年人这个二传手,传递到现代人;再经过当代人代际合作和共建,促进社会逐步发展进步起来的,老龄化社会代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比任何时代都更加密切。本书提出老龄化社会倒逼代际之间必须紧密合作,诸如,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服务等等是时代必然的要求。年轻一代又迫切需要老年一代的物质基础、生产经验、技能、管理知识等来促进生产发展,如果两代人不能够相互合作,社会就很难持续发展和进步。所以年龄平等,尊重老年人,培养、教育年轻人是所有文明国家的共同价值观。

    (四)本书用很大的篇幅谈金融问题,这是我国老年著作中很少见到的;把金融产业作为老龄化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很大理论价值。

    在老龄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养老问题的经济前提,如果经济不能够持续发展,养老问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老龄化社会发展生产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代际共建;在老龄化社会中,老的一代创造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要通过老年人这个二传手传递到年轻一代,这个过程中金融链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生产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在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含量很高,需要雄厚的资金来支持。当代生产者的科学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些大量的资金投入是老的一代长期创新积累形成的,通过这些资金积累和当代培养的活劳动结合,才能够产生比过去高几倍或几十倍的生产率,这里金融链条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金融链条通过老年人的财富积累形成的资本或资金,跨时空运作和当代劳动者结合,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如果没有金融这个链条,现代生产是寸步难行的。

    另一方面,我国老年人有勤俭持家、刻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使得我国成为世界储蓄大国。老年人的储蓄是不能够低估的,老年人通过社会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住房公积金等进行储蓄,通过储蓄积累形成的物质财产,就必须通过金融的渠道变成投资和消费基金。因此,金融链条对盘活我国老年人的各种物质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今后,我国的老年人,除了依靠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和各种财产收入等来丰富晚年生活,金融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年轻人购房准备养老和晚年以房养老,节约资金购买各类财产养老,都需要金融市场来帮助。我国社会养老资金的增值和保值也需要通过金融来发挥作用。书中提出我国需要培养更多的专门的金融人才,大力发展老龄金融业是有远见的。我国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金融是不够发达的,又由于社会诚信问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业滞后是必然的,我认为把金融业提高到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是客观的需要。

    (五)本书在论述养老问题时提出的几个理念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养老问题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在养老问题上走出认识的误区。

    养老问题在中国含义是清楚的,包括经济供养、健康维护、社会服务和心理慰藉等,在农耕社会养老的内容是全方位的,现代社会“养老”一词大多数人常常指经济上的供养或收入保障,但是收入保障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国家社会的,有来自市场的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或者是来自家庭的子女供养,也有来自个人财产收入,我们这里所谈的是经济保障。本书有一个很明确的论点,就是老年人养老在本质上是“自己养活自己”。这种说法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是正确的,因为每一代人通过自己的劳动,除了养活子女和自己,还要养活老一代,也要为自己的晚年做好准备,而且还应该有剩余作为积累使财富有所增加,把社会推向前进,否则就谈不上社会发展和进步。一代人养不活一代人的现象,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如战乱、饥荒、传染病和社会动乱等时期。现代社会老年人的养老资料的来源是极其复杂的,社会保障作为一根主要或重要支柱,其收入来源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国家或来自社会的,表面上不是自己养活自己,来自国家和社会的资金来源都是不同代际的“共融、共建、共享”,实际上都体现在几代人的劳动的财富积累,通过纳税、公共财产的盈利和各种收入等,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资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取得养老资源的本质没有变,但是社会情况是复杂的,由于历史原因、自然原因、社会制度安排的原因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原因,各个时代和各个社会总有些老年人不能够养活自己,需要社会他人的帮助来养活自己,这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的特点。体现在代际之间的共融、共建、共享的关系。

    本书提出老龄化社会必须实现年龄平等,这是代际公平和谐的基础。在养老问题上,我国老年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书多次指出要实现社会安定,代际间共融、共建,必须照顾到不同年龄群体的经济利益。现实中,在养老收入和资源上存在着城乡的巨大差别、区域上的巨大差别,存在着不同体制的老年群体的差别,还有在职和退休人员之间的差别,传统上还有性别上的差别。根据我国公布的数字,按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分组资料来看,分为五组,最低的20%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到4747 元,中等偏下的20%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7,631元。这三个组包括绝大部分农村的老年人和农民工,他们的收入同能够领取养老金的城市老年人年平均2 万多元就有不少差别。现在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年平均800 多元,体现出城乡之间老人养老金的差别;企业人员的养老金连续10年调整,目前月平均2050元,年平均大概25,000元;至于体制内的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职务的退休金,差别也比较大。这里只是收入的差距,财富的差距就更大了,这种差别由来已久,需要在分配上深化改革。本书在理论上提出收入分配改革不仅在社会保障等再分配上讲公平,在初次分配上也要公平。作者提出在经济分配上要年龄平等,我认为在分配上应该是不同年龄公平分配更准确,因为社会公平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所有人能够接受的;在养老问题上,公平分配首先指的是政府的兜底作用,但绝不能够搞平均主义;另一方面,要让所有人的活力充分发挥,不受限制。

    (六)本书在维护健康上,十分重视长期护理问题,并提出预防为主,实施全民健康计划。

    本书作者引用荷兰官员的话,为什么中国把很多资源用在医疗上,而不把它放在预防和康复上。作者多年来,在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上,是嗓门最高的。长期护理是所有发达国家各代人十分困扰的问题。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在第二次老龄产业会议上,就提出过长期护理是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重中之重,我深知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护理、资金筹措和伦理道德问题等,老年人一旦出现不能够自理就十分棘手,所以应该尽可能避免老年人器官损伤,失去自理能力,这才是上策。因此,以预防为主,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避免因病致残,轻残不致失能。我国失能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慢性病大多数来自心脑血管、癌症、骨折、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骨质疏松等,这些在当代医疗科技条件下大多数是可防、可治、可控的。在我国长期处于积贫积弱、文化水平低、缺医少药生活环境下,许多人不认识这些慢性病后果,往往死于无知。为了避免更多老人出现失能和半失能,必须以预防为主。本书提出一个全民健康计划,开展健康教育,强化健康管理,保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医疗护理和康复医疗服务,使失能和半失能的人大幅度减少,彻底改变口头上以预防为主,实际上是治病为主的错误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维护扭曲的格局,我认为是有远见的。在深化“老有所医”的同时,大力提倡“老有所健”的理念,增强全民健康意识,大力投入公共卫生、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等建设。

    作者大力倡导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并提出各种理由,列举国内外各种实现长期照护的保险实例和国外的社会护理保险的实践,以青岛开展的护理保险为例,大力提倡时间银行的理念。长期护理在全世界都被认为是个难题,对于失能和半失能的划分,政府对于失能人的兜底问题和医疗护理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目前还是有争议和有待研究的世界性难题,不能够一蹴而就。本书作者推出长期照护保险问题,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引起全社会关注,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七)本书认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走自己的路,强调家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孝敬父母,也要推及敬爱天下的老人,有重要的伦理道德价值。

    作者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的孝道、尊老敬老文化和尊老爱幼等等的道德风尚。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传统美德作为时代精神,这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理论升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植根于农耕社会的家庭,充其量不过扩大到家族、宗族和氏族范围内。由于在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际交往的圈子小,孝道基本上是私德,把它扩大到关心全社会的老人,这是一种公德,是在伦理道德意识上的一种飞跃,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社会传统都是一种熟人社会,对陌生人的尊重、关心、帮助还不够普遍。从我国在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上,不难看出我国在回报社会上,不如许多地区和发达国家。我国的深圳市人口,绝大多数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那里的慈善和志愿服务的风尚在我国是领先的。因此,我国在弘扬家庭孝道的同时,也要大力倡导回报社会、尊老敬老、尊老爱幼等等的传统美德。作者在本书关心和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尤其关心年轻一代生育文化和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作者在“打好政策法律组合拳”这一节中,提出很多有关有利于家庭养老的公共政策建议,诸如,包括对老年人收入的征税问题、两代居住问题、设置带薪护理假、房产税减免、培训和照护老人的家属的各种政策。在实施全民参与的国家工程中,提出一项全民共建新家庭计划;在各个方面,使家庭更能够适应老龄化的发展,考虑得是很细致的,也是有远见的,意在避免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家庭文化的缺失。

    (八)本书研究老龄化是站在国际视野上的,从对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我国不同处境,提醒我国要警惕“前狼后虎”的困境。

    本书在很多地方都谈到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和教训,材料是充实的,发达国家有很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是值得借鉴的,但不能够照搬照抄。发达国家为转移老龄化的危机,把很多劳动密集行业和污染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从发展中国家引进年轻劳动力和科技人才,缓解劳动力不足,强化科学技术优势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此外,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保障改革,提出许多社会养老保险措施和医疗保障改革,又利用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金融经济的优势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有些是我们可以择善而从、改革创新的。

    本书从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同发展中国家人口状况来比,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处于劣势。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口相对年轻,有充足廉价劳动力,有人口红利,养老负担较轻,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是很难逆转的,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提高人口健康文化素质,增强人力资本,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行创新驱动,促进代际间共融、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早日建成。加快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型大国。“前狼后虎”的警示,不能说是空穴来风,防患于未然,才能够有备无患。

    本书关于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论述的亮点还有很多,本文就不再论述了,请读者细品。

    (来源:新华养老)


    分享到: